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派出所故事】红星桥上三代情——从钢枪守卫到警徽护航的传承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量:18615    湘警故事网

      9fca0926c076655d9f15cfed10bfa78.jpg

34f0edf04a53ff97de620749685616f.jpg

       位于株洲市炎陵县中村瑶族乡的红星大桥,始建于1967年,桥高67米、桥长155.8米,单孔净跨107.36米,建成时为亚洲最大跨度的单孔拱桥、亚洲第二的双曲拱桥,是一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工程价值、文化价值的桥梁。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与这座大桥有不解之缘,都在这片热土工作、生活过。

d6b4b53928911da357e7839cf7deb21.jpg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的爷爷,一个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的复员军人,守卫红星大桥十多年。爷爷曾深情回忆说,当年的红星大桥是扼守酃郴公路酃资段的咽喉,是沟通湘、赣、粤、桂四省的枢纽,是运送战备、民生物资的唯一通途,对当时国家战备需要具有重大意义的桥梁。为了防止反革命分子和敌对间谍分子对红星大桥进行破坏,最初,由酃县(后改为炎陵县)武装部安排7位同志,负责大桥的保卫任务,到了1974年后,由县武装部发放两支半自动步枪,改由酃县公路段负责大桥的守卫任务。自此我爷爷在桥头的哨亭上,手握钢枪保卫大桥的安全。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同爷爷相熟的村民,赞许我爷爷工作责任感十足,是个热心肠的好人。

9637f8111d04ae3921ca2860289c9d8.jpg

八十年代末,我的父亲分配到公路段(局)工作,成为公路人,当时国家出台交通强国战略。1990年开始的国道106线县城至桂东交界的槽里砂路改油路项目,1998年的特大水毁灾害抢修、2000年省道322线的混凝土路面工程及红星大桥桥面加固、2008年特大冰冻灾害应急抢险和2011年新红星二桥的建设项目,都留下过父亲辛勤工作的痕迹。特别是在1998年8月特大水毁灾害抢修工作中,父亲因为高强度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他硬是忍着疼痛驾驶着当时炎陵县唯一的装载机在新开河床里填筑便道,保障抢险车辆、物资和抢险人员能顺利通过。送到医院的时候,医生说诱发了胰腺炎,要是再晚一点怕是命都要保不住了。在经历了胆囊摘除手术后不到40天,因为灾害应急抢险工作缺少机械技术人才,父亲在伤口还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又急急奔赴到岗,导致伤口裂开,在右腹部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食指宽疤痕。

2022年,我入警来到红星桥派出所,听着辖区瑶乡独具特色的方言,让我时常感觉自己在“听力大闯关”;面对侦查办案、户籍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千头万绪的工作,我也时常感到迷茫与困惑,但爷爷和父亲的故事是我成长道路上的精神动力,让我一步步从当初的“警营菜鸟”蜕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13828b94169ee442d6cbdf7fcf94e0d.jpg

2023 年 6 月的一个深夜,警情突发。所长郑英培带领我们一同追击一名违法人员,对方沿斜濑水河岸陡坡小路逃窜,躲进了红星大桥的桥洞里。此时的桥洞犹如隐藏在黑暗中的巨兽之口,洞口被层层交错的荆棘严密包裹,藤蔓顺着桥洞石壁肆意攀爬,桥洞下就是湍急的河水,险峻异常,稍有不慎便可能失足坠落。郑所长迅速组织大家兵分三路:一路驾车至大桥桥面监视,一路在谷底设伏,郑所和我则顺着痕迹,在荆棘丛生、悬崖环绕的山路追击。夜色漆黑,仅靠手电筒微光,我们在危险四伏中搜寻。最终,三路警力协同作战,成功将嫌疑人抓获归案。

时光流转,红星大桥历经风雨仍巍然挺立,如今,新旧两桥共同见证着时代变迁,也铭刻着我们一家三代人的坚守。站在桥下,湍急河水与斑驳桥身间,仿佛可见爷爷哨亭中警惕的身影,听见父亲装载机的轰鸣。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早已融入骨血,我将以爷爷和父亲为榜样,忠诚担当、尽职履责,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时代民警,以凌厉之势惩治犯罪,用热忱之心守护一方祥和。




来源丨炎陵公安

编辑丨肖和军

审核丨喻勇杰

签发丨邓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