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发布时间:2025-08-14 阅读量:9668 湘警故事网
本网讯(李建秋)在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各类投资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其中却隐藏着诸多陷阱。近期,醴陵警方制作的“醴警说反诈”系列视频图片,聚焦虚假投资、理财骗局,以直观且详实的方式向民众揭示诈骗手段,全力守护民众的“钱袋子”。
虚假平台伪装下的甜蜜陷阱
“醴警说反诈”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许多虚假投资平台会将自己包装得极具吸引力。他们往往宣称与知名金融机构合作,拥有专业投资团队,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高回报率,且几乎零风险。视频中,一位受害者讲述自己在浏览网页时,看到某投资平台承诺每月收益率高达20%,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先投入了一笔小额资金,没想到很快便收到了可观的回报,还能顺利提现。尝到甜头后,他加大投资金额,结果平台突然无法登录,客服也失去联系,投入的大量资金血本无归。
醴陵警方指出,此类平台初期给予投资者的回报,不过是“钓鱼”的诱饵,目的是获取投资者信任,诱导其投入更多资金,最终实现诈骗目的。
花言巧语背后的“大师”骗局
在虚假投资、理财骗局中,“投资大师”是常见角色。“醴警说反诈”图片呈现了诈骗分子塑造“大师”形象的套路。这些所谓的“大师”常在社交平台、投资群内活跃,分享看似专业的投资分析,展示虚假的盈利截图,吸引投资者关注。他们以“内幕消息”“独家资源”为噱头,推荐一些子虚乌有的投资项目。一些缺乏投资经验的民众,在“大师”巧言蛊惑下,轻易相信并投入资金。
例如,一位老人在某投资群里结识了一位自称资深投资顾问的“大师”。“大师”称有一个即将上市企业的原始股投资机会,稳赚不赔。老人在其怂恿下,拿出多年积蓄投入。不久后,“大师”失联,老人才意识到受骗。醴陵警方提醒,真正的投资专家不会主动向陌生人推荐高收益项目,面对这类“大师”要保持高度警惕。
社交诱导与心理操控的双重陷阱
“醴警说反诈”还揭露了诈骗分子利用社交诱导与心理操控实施诈骗的手段。他们会在社交平台广撒网,添加大量好友,通过日常交流建立信任,再逐步引入投资话题。利用人们渴望财富增值、怕错过机会的心理,制造紧张氛围,催促投资者尽快投资。
比如,诈骗分子会组建虚假投资交流群,安排“托儿”在群内分享虚假盈利经历,营造投资项目火爆的假象,让投资者产生从众心理。当投资者犹豫不决时,他们又会以“名额有限”“机会难得”等话术,迫使投资者仓促做出决定。醴陵警方强调,面对此类诱导,民众务必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左右,任何投资都应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了解。
醴陵警方通过“醴警说反诈”视频图片,全方位揭露虚假投资、理财骗局,旨在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警方提醒,投资前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理财产品,仔细核实平台资质与信息,切勿轻信高收益承诺和陌生人推荐。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与警方联系,避免财产损失。在与诈骗分子的较量中,民众多一分警惕,就能多一分保障,共同构筑起防范虚假投资、理财骗局的坚固防线。
来源丨醴陵警方
编辑丨肖和军
审核丨喻勇杰
签发丨邓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