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警务快讯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量:11019 湘警故事网
本网讯(李建秋)在当今数字化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各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近期,醴陵警方制作的“醴警说反诈”系列视频图片聚焦冒充公检法诈骗这一常见危害极大的骗局,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向民众揭露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全力守护民众的财产安全。
虚假“公检法”来电:陷阱初设
“醴警说反诈”的视频中,详细展示了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典型场景。诈骗分子往往会精心伪装,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为当地公检法机关的号码,让受害者在看到来电时,内心先入为主地产生信任感。视频里一位受害者回忆道,当时他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语气严肃,声称他涉及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要求他配合调查,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醴陵警方指出,公检法机关在办案时,不会通过电话简单告知当事人涉案情况,更不会在电话里要求转账等操作。真正的执法人员会按照严格的程序,当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这种利用民众对公检法机关敬畏心理的开场,是诈骗分子设下的第一个陷阱。
虚构案件施压:心理操控升级
一旦受害者被开场的电话唬住,诈骗分子便开始虚构案件细节,进一步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操控。他们会编造诸如受害者的身份信息被冒用,参与了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活动等谎言。在“醴警说反诈”图片展示的案例中,诈骗分子向受害者详细描述所谓案件的“来龙去脉”,甚至精确到时间、地点,让受害者在紧张与恐惧的情绪中逐渐失去理性判断。
为增强可信度,诈骗分子还会让受害者添加所谓“办案民警”的社交账号,发送一些伪造的“通缉令”“逮捕令”图片。这些图片看似逼真,让许多缺乏相关经验的民众信以为真。警方提醒,公检法机关的法律文书有着严格的格式和规范,不会通过社交软件随意发送,而且正规的通缉令等文书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诱导转账“自证清白”:骗局收尾
当受害者的心理防线被逐渐攻破后,诈骗分子就会以配合调查、证明资金合法性等为由,诱导受害者转账。他们通常会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声称只要完成转账,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解除嫌疑。“醴警说反诈”中一位受害者在诈骗分子的步步诱导下,将自己多年的积蓄转入指定账户,直到转账完成后才如梦初醒,但此时钱财已被骗走。
醴陵警方强调,公检法机关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任何要求转账到陌生账户以证明清白的说法都是诈骗。一旦涉及转账要求,民众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及时与当地警方联系核实情况。
醴陵警方通过“醴警说反诈”系列视频图片,深入剖析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全过程,旨在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警方呼吁民众,在接到类似可疑电话或信息时,要冷静思考,切勿轻信。如遇可疑情况,应第一时间拨打 110 报警电话咨询核实。只有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才能有效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共同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来源丨醴陵警方
编辑丨肖和军
审核丨喻勇杰
签发丨邓千里